以技术赋能,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机器人硬件解决方案
机器人关节模组关键技术涉及多个方面,以下从机械设计、驱动系统、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维度进行介绍:
机械设计技术
高集成度结构设计: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驱动、传动、传感等多种功能部件。例如,将电机、减速器、编码器等紧凑地组合在一起,以减小关节模组的体积和重量,使其更适合安装在人形机器人的各个部位。
轻量化材料应用:采用高强度且轻质的材料,如铝合金、钛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来制造关节模组的外壳、传动部件等。比如,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关节的连杆,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大幅减轻重量,降低机器人的能耗,提高运动灵活性。
高刚度与低间隙传动:通过优化传动机构设计,如采用高精度的谐波减速器、行星齿轮减速器等,减少传动过程中的间隙,提高传动精度和刚度。同时,合理设计支撑结构和连接方式,增强关节整体的刚性,确保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驱动系统技术
高性能伺服电机:具备高功率密度、高转矩惯量比、宽调速范围等特点,能够快速响应控制指令,提供稳定的驱动力矩。例如,稀土永磁同步伺服电机,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动态性能,是目前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的常用电机类型。
直驱技术:直接驱动技术省去了中间传动环节,减少了传动误差和能量损耗,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强等优点。例如,力矩电机可直接应用于关节驱动,实现高精度的角度控制和快速的动态响应,但成本相对较高,对散热等要求也较为严格。
驱动电路与功率电子器件:设计高效、可靠的驱动电路,采用先进的功率电子器件,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金属 - 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等,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和高效驱动。同时,优化电路布局和散热设计,提高驱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传感技术
位置与角度传感器:用于精确测量关节的位置和角度,常见的有光电编码器、磁编码器、旋转变压器等。高精度的编码器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位置反馈信息,确保机器人关节运动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力矩传感器:安装在关节处,实时测量关节输出的力矩,对于实现力控制、碰撞检测和柔顺交互等功能至关重要。分为关节内置式力矩传感器和基于应变片的外置式力矩传感器等类型,可帮助机器人感知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力,实现更加灵活、安全的操作。
惯性传感器:如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可测量关节的加速度和角速度信息,用于姿态估计、运动监测和动态补偿等。通过惯性传感器,机器人能够实时感知自身的运动状态,调整关节运动,保持平衡和稳定。
控制技术
伺服控制算法:采用先进的伺服控制算法,如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实现对关节电机的精确控制,提高关节的位置控制精度、速度响应性能和转矩控制精度。此外,还可结合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策略,增强系统对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的适应能力。
多关节协调控制:人形机器人通常具有多个关节,需要实现多关节的协调运动控制。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将机器人的期望运动轨迹转化为各个关节的运动指令,并采用合适的控制策略,如基于任务空间的控制、基于行为的控制等,实现机器人的复杂动作和任务执行。
力 - 位混合控制:在与人或环境进行交互时,需要同时考虑位置和力的控制。力 - 位混合控制方法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在不同的自由度上分别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和力控制,使机器人能够柔顺地与外界进行接触和交互,完成如装配、抓取等精细操作任务。
通信与接口技术
高速通信协议:实现关节模组内部各部件(如电机控制器、传感器等)之间以及关节模组与机器人主控系统之间的高速、可靠通信。常见的通信协议有CAN总线、EtherCAT、SERCOS等,这些协议具有数据传输速率快、抗干扰能力强、实时性好等特点,能够满足机器人对大量传感器数据和控制指令快速传输的需求。
标准化接口设计:设计标准化的电气接口和机械接口,便于关节模组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以及与其他部件或系统的集成。标准化接口可提高关节模组的通用性和互换性,降低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